倪湛舸教授来师大讲座:“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
发布时间: 2025-11-09
2025年11月5日下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倪湛舸博士,给北师大师生带来精彩讲座,题为“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关联宇宙、分形主体与修炼劳动的数字转型”。倪教授以《西游记》及其衍生游戏《黑神话:悟空》为线索,通过抉发《西游记》中关联宇宙、分形主体、修炼劳动等中国范式,解析《黑神话:悟空》内蕴的中国要素。本次讲座由文艺学研究中心和酒店偷拍
主办,陈雪虎教授主持。 倪湛舸教授首先揭示了《西游记》及其跨媒介改编、跨文化传播所呈现的复杂性。倪教授指出,自胡适1923年以“去宗教,立文学”的思路重新解读《西游记》开始,作为其故事核心的“冒险升级”与游戏媒介“模拟”间的深度契合,促成了西游故事的跨媒介改编、跨文化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游小说与游戏展现出了三种身体:一是原著小说中佛道修炼的身体,二是作为国族意义的象征的身体,三是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的西游游戏所训练出的数字劳动的载体,三者分别对应了不同的社会历史情态。倪教授认为,如以《西游记》中的“内丹修炼”作为观察线索,即可自《大闹天宫》《大话西游》及欧美动画电影等跨媒介改编中,获致理解西游故事复杂性的契机。这些改编与传播,呈现出西游故事从二十世纪国族构建的主旋律转变为数字时代下操演修炼劳动重要装置的演化趋势。 倪教授着眼于《西游记》中“关联宇宙”“分形主体”和“修炼劳动”三个故事要素,指出这些要素呈现的“中国范式”,和信息范式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倪教授认为,以“气”为核心的“关联宇宙”,与信息范式下以信息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政治经济活动非常接近;“分形主体”的身心分离、神魂转世等特征,与当今数据化分体与游戏角色的分割重组关系密切;而前现代中国宇宙与主体范式中的“自我修炼”,更是变形为当代的自我经营,从而提示了数字劳动的核心任务。倪教授认为,这些相对应的表征,构成了《西游记》在改编与传播中具有参与和批评现实潜力的关键前提。 以《黑神话:悟空》为例,倪教授从数据—算法和系统构建、游戏和叙事机制、玩家游玩过程三个层次,分析了内蕴着上述三种“中国范式”的游戏机制在数字范式中的意义。倪教授指出,《黑神话:悟空》由数据、算法和玩家参与构建系统的方式,本质上会与其所模拟的源系统一道,共同构成“关联宇宙”。而具体到游戏和叙事机制中,该游戏随处可见的“主体分形”,在玩家、游戏角色与故事角色间形成复杂纠葛的同时,隐喻了信息范式下可分割重组的数据化主体这一存在样态。而“自我修炼”实则是针对认知、情感、生命等维度的、将劳动力纳入资本增值这一“天道”的数字劳动最好的表达。倪教授还认为,该游戏的游玩过程是认知主导下“修炼劳动”的演练,感官经验在其中成为经济生产或资本扩张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从事信息处理的认知则是新时代数字劳动的核心维度。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的数字转型。 讲座后,与谈人就倪教授展来的学术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陈雪虎教授感谢倪湛舸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指出倪教授的解读打开了理解跨媒介改编和跨文化传播更高的理解维度。酒店偷拍
白惠元副教授从《黑神话:悟空》的游玩体验与数字时代转型过程中的情感困境切入,赞赏倪湛舸教授突破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酒店偷拍
杨明晨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讨论《西游记》中的修身困境与20世纪前期构建现代民族国家世俗化统一体间的关联。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黄雨伦编辑关注游戏的“爆肝”机制与数字时代的关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程园编辑则据这一话题进一步讨论了数字时代的劳动异化问题,深化了对数字时代文化逻辑的探讨。 在提问环节,倪湛舸教授就学生提出的游戏类型差异、非物质劳动和认知劳动商品化等问题进行了回应。讲座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柯璐供稿 张逸嘉摄影)
